MIPS(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,每秒百萬個指令)

早期都用MIPS來衡量處理器的效能,要比效能就直接看這處理器一秒能處理多少指令,乍看之下挺公平的,但問題是處理器還有分RISC(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,精簡指令集)和CISC(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,複雜指令集),用MIPS去評比這兩種架構實在不精確,原因且聽我娓娓道來。

 

直接舉個例子說明吧,除法,剛好在網路上找到了這張流程圖,看了更好懂。

clip_image002

就除法這指令來說,RISC架構內建了硬體除法器,只要有除法的指令進來,直接丟給除法器就搞定了,但CISC沒內建除法器註一,它必須用Microcode(維基翻譯成微程序)去處理除法,如上圖,CISC必須經過好幾道轉換程序,比RISC耗掉更多的cycle,這也就是為什麼用MIPS來評定處理器效能好壞是不公平的。

後來有個叫Reinhold P. Weicker的人,在1984年弄了套方法叫Dhrystone MIPS,簡稱DMIPS,用來評定處理器效能,跟MIPS相比之下DMIPS公平多了,後人一直沿用就成了標準,至於DMIPS更詳細的說明維基百科有寫,自己看吧。

 

後記︰

很久沒發這種硬派技術文了其實是很久沒認真上課了,打完這篇真是通體舒暢啊

--------

註一︰

後來CISC和RISC開始學習對方的優點,像是CISC開始加入硬體除法器,而RISC也開始用Microcode等等,或許以後兩者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k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